4 月
01
2022

經典桌布─台東太平洋海岸

.請選擇解析度下載:  1920×1080 . 1680×1050 . 1600×900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4月5月6月,經典桌布│標籤:
3 月
31
2022

令人尊敬的民族

《經典》特約攝影張乾琦在他與編輯部攝影組召集人安培淂的來訊中這樣寫著:「作為一個台灣人,我有義務到烏克蘭來見證與記錄強權壓迫鄰國,不公不義的惡行。」

在過去的四個星期裡,張乾琦從旅居的奧地利親赴戰爭第一線,採訪拍攝的過程中,他不斷感受到烏克蘭四千四百萬人一條心,只有自助,才有人助,和天助。

他親眼目睹烏克蘭人民縝密的組織、分工和奉獻,烏克蘭老老少少,心手相連。他感受到這是一個偉大且令人尊敬的民族,俄羅斯的坦克擋不住、壓不平烏克蘭人上下團結和抗爭到底的決心!

苦難中倍見真情,張乾琦深刻地體會到,身為世界公民的台灣,在這場看似遙遠的戰爭當中,台灣不但不能缺席,更要積極發聲、救援烏克蘭。

(圖片提供/張乾琦)

《經典》285期【深入現場】兵燹 烏克蘭戰場紀實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3 月
03
2022
3 月
02
2022

沿著軌道生長的城市記憶

彰化即將在明年迎接建縣三百週年,在這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發展的新起點,《經典》撰述林靖豪發現,曾經帶動空間與產業革命的軌道,在此時此刻又重新成為平原城市發展的中心軸線,但與過去不同的是,除了鋪設軌道,如何「搬動」軌道,也成為眾所注目的焦點。

彰化平原南北的最大城市員林與彰化,近年都以鐵路高架化為都市計畫的主軸,期待透過把軌道上移創造出的通道與空間,能帶來新的繁榮。但實際走訪這兩座城市後,林靖豪發現,城市裡的軌道不像可以任意重組的模型,反而像植物延伸的根系,許多城市的文化、記憶與產業在其上生長,累積出歲月的厚度。面對人口的外移、老化與城市間的競爭,彰化期待複製其他大都會的發展模式,但將城市軌道連同記憶連根拔除,或許也將讓自己失去另一種獨特的優勢。

(攝影/黃世澤)

《經典》284期【通往何方】看得見與 看不見的軌道 從彰化雙城看鐵路立體化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3 月
02
2022

能源政治的寒冰前線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戰爭危機,暴露出歐洲的能源安全問題,俄國位在北極圈的國土雖寸草難生,卻握有歐洲的重要能源命脈—天然氣。圍繞著極圈的複雜地緣政治問題深深吸引著《經典》特約記者金峰,使得他在過去十年之間,一再重返西伯利亞極圈,以相機記錄這片冰天雪地中的天然氣開採作業、直達歐洲的龐大管線工程與在這極端環境中工作、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們。

十年的時間,讓金峰逐漸熟悉了這片北極凍土。在一次採訪任務中,他得到俄羅斯軍隊難得的授權,得以飛越戰略區上空觀察攝影,巨大的跨國能源企業也向他展示他們的科技,龐大的金屬管線構成讓人屏息的工業奇觀。但同樣讓金峰難以忘懷的,是乘坐著雪地卡車,讓這些遠赴極地工作的駕駛帶著他,走遍能源外交最寒冷的前線地帶。

(圖片提供/金峰)

《經典》284期【深入現場】權與力的輸送 俄羅斯天然氣開採直擊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3 月
01
2022

經典桌布─木靈苔

.請選擇解析度下載:  1680×1050 . 1600×900 . 1280×1024

木靈苔含著粒粒晶瑩剔透的「珍珠」。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1月2月3月,經典桌布│標籤:
2 月
03
2022
2 月
02
2022

有了好空間之後

走在舊台中車站旁的「綠空鐵道」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眼前是經過景觀設計的綠意,往上看是現在火車行駛的高架軌道,往下看則是車輛行走的馬路,一旁還有流經此處的綠川,不禁讓《經典》撰述吳佳珍(圖右)回想起幾年前走在韓國空中花園「首爾路7017」上的感覺。

事實上,早在前往採訪綠空鐵道的民間倡議者張翰文(圖左)的前幾天,佳珍就從台北衝去台中確認適不適合作為這次討論「橋下空間」議題的好案例。因為到台中已是晚上,照明之下顯得沉靜、浪漫,「綠空鐵道,就決定是你了!」她心想。

只不過,採訪那天的燦爛陽光,卻也讓夜晚沒發現的小地方無所遁形:幾個飛舞的塑膠袋、一包狗屎、兩張壞掉的高腳椅。建設之後,不論是使用者、還是管理者都有責任一起維護。當我們對於空間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時,我們的心態與行為是否也跟上了呢?

(攝影/劉子正)

《經典》283期【藏美日常】橋下空間 不只是邊緣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2 月
01
2022

經典桌布─西螺大橋

.請選擇解析度下載:  1680×1050 . 1600×900 . 1280×1024

太陽西沉,壯美的西螺大橋下,溪水不再浩蕩,唯一不變的是作者對故鄉土地的永恆眷念。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1月2月3月,經典桌布│標籤:
1 月
26
2022

種子說的故事

雖然天天入口,但《經典》文稿召集人潘美玲(左一)對蔬菜的認識實在少得可憐。

如果不是採訪種子專家郭華仁教授,她不會知道原來青花菜、花椰菜、包心菜、高麗菜、大頭菜、孢子甘藍,原來都是「一家人」。

這些十字花科的蔬菜,是農民從一個原始的野生品種,百千年來不斷在田間選育出來的,長期的演化之下,發展成各以花、葉、莖為主要食用部位,滿足人類的口腹。

在屏東霧台鄉霧台部落,她試著向魯凱族耆老杜含笑(圖中)請教保種的智慧,年近九十歲的老人慈祥地說道,很欣慰自己活到現在這個年紀還能看到以前熟悉的種原。除了延續蔬菜的採集智慧,這裡保存的小米種類居全台原民之冠,十五個品系,每一種各有不同的用途與意義,有的用在婚事祭典,有的用於釀酒或做小米糕,還有只准拿來煮稀飯,與生活文化密不可分。

種子保障了人類的糧食安全,除了送進種原庫冷凍安藏,進入民間隨著生活、時代演化也至關重要。美玲突然若有所悟:有故事的種子,才是有生命的種子。

(攝影/劉子正)

《經典》283期【草葉集】備份未來 蔬菜的種原密碼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首頁最新訊息關於經典雜誌內容經典專書訂購方案聯絡我們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服務專線: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Copyright©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經典影像館 ::: Rhythms Gallery ::: .
建議以 1024x768螢幕解析度, IE7.0 以上版本瀏覽器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