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9
2017

為沈默的物種發聲

田野採訪密集的那一個月,《經典》文稿召集人潘美玲的採訪布包裡,隨時散置著芒草花末、松針、森林裡檢來的毬果以及不同品系的茶葉葉片。

從南投眉原山訪台灣原生山茶,也帶回來腳上的(爬山)淤青、手上的(芒草)割痕,頭上還硬生生地讓一棵橫倒的刺桐樹幹給做了「針灸」,摸著頭上泌出的細細血斑,美玲猶自慶幸著這一趟趟精采的探路旅程。

為一個沈默的物種發聲,有一定的難度,更因為背後眾聲喧嘩、利益龐雜。回顧採訪筆記本上潦草的字跡內容,她知道自己對於台灣山茶的認識已經愈來愈深,隨後的用字遣詞也將愈來愈精確,這是一個採訪報導者感到最滿足的時刻。

身為一個文字報導者,我們自詡為蜜蜂,辛勤採集,字斟句酌判斷衡量,最後釀出不會浪費讀者閱讀時間的報導。今日媒體常被輕賤為嗜血、抹糞、快速亂飛的蒼蠅,美玲希望生態界蜜蜂消失的危機,不會發生在現實社會裡。


(攝影/顏松柏)

《經典》225期【茶知錄】瑰寶或遺「株」? 台灣原生山茶的百年探索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3 月
03
2017

經典雜誌224期精選影像(2017年03月)-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與中國的互動愈趨頻繁,依賴也愈深,隨多項投資開發的進行,是否能真正實現想像中的「美好」關係?

《經典》224期【天朝再起?】斯里蘭卡觀察 印度洋上的淚滴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每期精選影像│標籤:
3 月
02
2017

古老技藝的傳承之路

這次【匠心獨具】的專題發想,源自一位在貨櫃船上工作的友人,推薦《經典》雜誌撰述葉奕緯(圖左)到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旁,尋覓一艘傳奇帆船「自由中國號」。遂而引發一系列對木造帆船的探索,不但前往基隆踏查,更遠至國境之南的東港尋找造船祕密。

拜訪東港老師傅時,發現他們的生活與宗教緊密相連,不但每三年必參與迎王平安祭典,每人還兼當義工,用累積的技術建造王船。而今一代新人換舊人,年邁的師傅退居幕後,成為指導的角色。

而一位洪全瑞師傅,深怕一身技藝無人傳承,也擔心木船製造沒有市場,讓其他師傅沒飯吃,於是他積極與政府合作,希望找出留下傳承的方針。這份精神讓奕緯相當感動,期許透過此篇報導,在傳播的過程,能為老技藝發展出新契機。


(攝影/劉子正)

《經典》224期【匠心獨具】台灣舟大工 重現古籍木造船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3 月
01
2017

優游考古田野

在台灣,除了學院出身的考古學者,還有一群散布全台的業餘民間採集者,抱持著懷古之情優游田野,是考古界的隱形尖兵。《經典》撰述陳歆怡(圖左)此次除了在史前館飽覽典藏玉器,在花蓮採訪時,還遇到一位資深採集者秦懷安,他不僅嫻熟史前玉器文化與花蓮遺址分布,且多年來,光是由他通報、由考古學家進一步調查而確認的花蓮縣考古遺址,就多達十八處!

「考古不應該等到遺址遭破壞時再來搶救,我們平時就在跑田野、隨時在觀察,能提供考古學家最新的出土情報。」但在考古學家眼中,民間採集與收藏行為與「盜採」、「破壞遺址」只一線之隔,「因此田野調查者與考古學家有著亦友亦敵的微妙關係。我的原則是,只地表採集與收藏,且願意捐出給在地機構,做研究或展示。」秦懷安說。

對《經典》而言,考古發掘報告書與期刊論文不免枯燥,官方的推廣教育也有不足,因此,本系列自許扮演橋梁角色,並已集結成書,期待眾人一同認識這片土地曾孕育的豐美文化,也向辛勤的考古工作者致意。


(攝影/顏松柏)

《經典》224期【考古台灣】台灣玉千年風華 史前玉器的流通之旅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3 月
01
2017

經典桌布─斯里蘭卡獅子岩

.請選擇解析度下載:  1680×1050 . 1600×900 . 1280×1024

錫吉里亞是一座建於西元五世紀的古代堡壘,位於高約兩百公尺的「獅子岩」上,岩石的周圍蓋有佛教寺廟與建築,是中國遊客必去的觀光勝地,同時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1月2月3月,經典桌布│標籤:

首頁最新訊息關於經典雜誌內容經典專書訂購方案聯絡我們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服務專線: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Copyright©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經典影像館 ::: Rhythms Gallery ::: .
建議以 1024x768螢幕解析度, IE7.0 以上版本瀏覽器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