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03
2020

與蟲同行

這應該是《經典》撰述吳佳珍(圖右)有生以來看過、摸過最多昆蟲的一回──從鍬形蟲、兜蟲、竹節蟲、螳螂、螞蟻、蟑螂、長腳蜂,到同屬節肢動物的蜘蛛、馬陸,不但跟著小朋友拆解甲蟲標本,也一起到戶外認識土生土長的生物,這才發現,原來我們身邊共存了這麼多蟲,只是過去看不見或選擇性忽略。

為了更了解昆蟲愛好者,她也加入近十個相關的臉書社團,看看大家在關注些什麼,沒想到還挺有意思的。蟲友分享飼育過程的PO文中,不時出現「感動」、「成就感」字眼,但也少不了挫折,像是「為什麼幼蟲體重都沒增加」、「剛羽化取出,結果蟲太好動,摔下桌子死了」。

只有養蠶寶寶經驗的佳珍,漸漸了解昆蟲的神奇之處,見到家中突然竄出的蟑螂,即使不免一驚,但也明瞭:「大家都是為了討生活嘛!」


(攝影/吳柏靜)

《經典》268期【動物人間】師法於蟲 微小卻巨大的存在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10 月
30
2020

重新愛上體育課

《經典》撰述陳芛薇(圖右)求學時期並不特別愛體育課。九月底來到中壢國中,跟著國二的弟弟妹妹一起做操、跑步、跳一百五十下雙人跳繩等,努力完成體育老師陳珮驊(圖左)開設的運動菜單。曾經以為一輩子不會跳跳繩的她,在同組妹妹的提點下,成功短時間地進階到酷炫的雙人跳繩,儘管體力不足,都未能連續跳超過十下,但一次次重來,運動量也累積不少。

平常缺乏運動的她,回家後果真像老師說的,全身痠痛,然而她的心情也放鬆了,忘記原本的煩憂,開始體驗運動的好。

某次聚會她與朋友討論應該趁年輕、能力可及之下買保險,有運動習慣的朋友與她分享,運動也是為自己買保險,點醒了她。多少人為了因年紀增長而變差的身體,汲汲營營賺錢買保險,然而又有多少人願意花時間、心力運動,讓自己變健康呢?這的確是最沒有成本的一種保險呀。


(攝影/劉子正)

《經典》268期【共享之域】動如風 運動文化扎根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10 月
02
2020

擁有vs.使用

「以租代買的概念很棒,但我還是想買新的耶,那是一種歸屬感!」在某次《經典》撰述吳佳珍(圖左)與朋友的閒聊中,這位曾任時尚業公關的朋友這麼跟她說,或許代表了部分人的想法。

但是,當我們回頭看看家裡那些買來只穿過幾次的衣服,或者買來嘗鮮卻很少派上用場的各式物品,幾年後又統統被「斷捨離」淘汰,或許我們可以試試不一樣的方式──以租代買,租產品來使用,而非買產品來擁有。

其實就像民眾已經逐漸習慣的YouBike、這一兩年開始推行的共享機車,我們需要的不是「代步工具」,而是達到「代步目的」。對消費者來說,比較划算、省事;對廠商來說,也能兼顧公司獲利、減少資源耗費。

雖然現在以租代買還沒普及,但是誰知道呢,過去大家無法接受的刷卡、網購,不也隨著潮流演變為今日日常?也許有一天,什麼都可以租,什麼都不奇怪!


(攝影/安培淂)

《經典》267期【減法時代】以租代買 需求與減廢的平衡之道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9 月
30
2020

探訪祕境

走訪棲蘭山,雖然不是進入軍事管制區,卻門禁森嚴。也因為門禁森嚴,才得以保留這片壯闊的自然美景。棲蘭山檜木森林稱得上是台灣祕境中的祕境,因為稀有性、獨特性,這裡成了政府推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自然地景的優先推動目標。《經典》特約作者陳應欽這次造訪樹冠層的附生植物更是森林中的祕境。

對一般民眾來說,要看到森林樹頂上的自然風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國內除了極少數地點有搭設樹冠走道可以讓遊客體驗、觀察樹頂上的一枝一葉、一花一果,另一個方式則是參加攀樹的體驗活動,才能一探奧祕的樹冠層生態。

陳應欽這回跟著林業試驗所徐嘉君博士的攀樹團隊,深入棲蘭山區,探訪檜木上的附生植物,但是,有些研究樣區還得開上數十公里顛簸的山路才能抵達,才有機會一探樹上的蘭花、蕨類植物。也或許在樹冠上怡然自得、不受打擾的關係,讓這裡的附生植物生長得特別好。


(圖片提供/陳應欽)

《經典》267期【自然人】樹冠層上的綠精靈 徐嘉君解密附生植物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9 月
01
2020

一位阿豬仔的寫下

在〈求籽種生〉報導下筆前,《經典》撰述鄭接黃(圖右)陷入一大段時間的沉思。沒有真正生養過任何孩子,也還未婚,就連感情對象都還沒有個著落,這樣的人,怎麼能理解生育歷程的苦與痛?台灣民間信仰又是如何對應這樣的困境?完全就像是隔著玻璃,只是單單看著畫面而已。

然後,鄭接黃忽然想起,小時阿公都叫他「阿弟仔」,想來是個尋常不過的稱喚了,舊時的街頭巷尾總能聽到幾聲在喊自家的小孩。但在每次到了洗澡時刻,阿公不講洗澡,總也喊著:「阿弟仔,來燙豬毛了,燙一燙,好殺來吃。」

長大了一些,不禁問起阿公。阿公是說,「弟仔」跟「豬仔」同音嘛,細漢叫豬仔、狗仔的人比較「好育飼」,不會像溫室裡的花朵,受外在摧殘與貶抑後,隨便吃,任其長大。

這也是一種長輩的祝福,令人莞爾。但想到了這裡,鄭接黃才開始懂得如何下筆,沒有父母親與長輩的育飼,就算有神,又有何用?


(攝影/安培淂)

《經典》266期【出神入話】求籽種生 代代相傳的生育信仰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9 月
01
2020

採種這件「小」事

為了【人樹之間】系列最後一篇報導〈攀樹採種人──膽識皆具的森林接生婆〉,《經典》文稿召集人潘美玲(圖左)快馬加鞭地採訪了新舊兩個世代的採種團隊,這才發現,因為台灣伐林業的沉寂,採種行業已經出現了一些變化。

首先她採訪到攀樹界的「漂亮寶貝」吳佩芬,而作為少數的女性攀樹員,許多人最常問她的問題是:「女生這樣攀樹可以做到幾歲?」「妳在樹上最長可以待多久?」「會不會掛在樹上吃便當?」

拋繩攀樹是一項吸睛的酷炫技術,近年來被應用在採種業上,而因為這項技術的專業與新鮮,也間接地牽引出一批年輕、有理想的年輕人投入,相較於過去默默低調的採種人,攀樹採種因此有了較高的曝光率與話語聲量。對於這一個關鍵重要,卻又極易受到忽略的行業,不啻是件好事。


(攝影/劉子正)

《經典》266期【人樹之間】攀樹採種人 膽識兼具的「森林接生婆」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8 月
03
2020

竹子的滄海與桑田

在台南工研院區,《經典》文稿召集人潘美玲目睹一片精煉的竹炭竟然能夠點亮燈泡,不禁嘖嘖稱奇。在採訪過程中,她見識到,這一根根柔韌的竹枝,本事真的不小。

受訪者之一的建築師甘銘源與妻子研發出110℃高溫乾燥保存技術,使竹材可以耐久三十五年以上,改良的竹構接頭,也讓竹子愈是受力,愈是拉綁得緊。突破了竹子容易受潮、蟲蛀、不耐久的刻板印象,竹子其實大有可為。

然而訪談之間,潘美玲也聽到許多嘆息聲,業者抱怨政府不但沒有傾力協助,反而還讓產業受限於愈來愈多的法令箝制;另位時常以農技專業援助邦交國的受訪者,也表示:「台灣經常以竹為媒,協助中南美洲的邦交國,但諷刺的是,台灣的竹產業都快要沒了。」

竹子,作為全世界最環保的天然材質,實在不應該受到這樣輕忽的待遇,特別是台灣擁有許多林產科技的金頭腦,怎麼能不好好善加運用呢?


(攝影/謝佩穎)

《經典》265期【人樹之間】台灣竹木誌 從柔韌耿直到千面多變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7 月
30
2020

一日種珊瑚

前往東北角採訪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時,《經典》撰述吳佳珍也加入「一日種珊瑚」的行列,小心翼翼地將斷枝一個個纏繞在棉繩上,然後趕緊放回水中固定。九孔池的水深僅兩米左右,距離水面頗近,山海天使的夥伴還為這些怕熱的珊瑚搭起遮陽棚,多少緩解了日益升高的水溫。

除非有過潛水經驗,一般人或許沒什麼機會見到珊瑚本人,只在影片、圖片、禮品店中看過,也或許曾耳聞其重要性,卻覺得事不關己。直到真正接觸、認識珊瑚之後,會覺得牠真是有趣的動物,既能有性生殖變異基因,又能無性生殖不斷增生,並隨著環境不同而改變隊形,有些陰險點地還會偷偷攻擊旁邊不同種類的珊瑚,一切只為了「我要活下去」!

吳佳珍也終於理解,為何這群成天泡在水裡或實驗室的人,願意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歲月,樂此不疲地研究珊瑚以及種珊瑚,因為珊瑚實在太可愛了!


(攝影/黃世澤)

《經典》265期【大海.島.人】種珊瑚的人 復育與療癒之路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7 月
02
2020

開始認識房子的「表情」

《經典》撰述陳芛薇這次為了寫〈舊屋修修臉〉,幾個禮拜的採寫期幾乎逃脫不了這個題目,無論是坐捷運和公車、騎機車、走路,甚至看影片、雜誌都在無時無刻地觀察房子外觀,看設計,看有沒有被加了鐵窗,有沒有被好好維護。她也才開始發現,原來房子有那麼多「表情」,有些設計也其實挺有意思的,而她也開始認得它們了。其實台灣建築真的沒有那麼醜,是我們加了太多東西在它身上,並疏於維護。

她回想每個時期住過的家,大致都記得內部裝修,卻想不太起來外觀,更遑論清洗維護自家的房子,她也是眾多不重視外觀者之一。當我們覺得房子是自己好不容易才買來的私人財,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但卻忘記它也攸關於大眾的公共視覺美感。想要走在台灣都市裡,可以像去到歐洲國家一樣,享受美好的建築巡禮,我們要有更多對美的意識才行。每名專業者的堅持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理想。


(攝影/劉子正)

《經典》264期【建築台灣】舊屋修修臉 重拾失落的建築美感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6 月
30
2020

弦外音:一年一年、一代一代

〈動物好神〉每一段採訪幾乎都是在簡短的時間裡完成,《經典》撰述鄭接黃筆記本上總寫不滿一頁,說法是零散細瑣,就像動物的生命週期本來就比人類短,而「神祇」是讓動物的魂靈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和人互動,無論是成為部屬、侍神,還是成為一廟主神,顯著的形象特點,動物神祇與社會關係的連結(甚至是鏈結),都讓神明系統更為豐富。

到了最後一場採訪,地點南投紫南宮,全年都有來自台灣各地的信眾到此擲求發財金及金雞。在拍攝畫面的空檔,鄭接黃到廟旁的攤販買了一份蔥油餅,裝袋時阿姨說:「阿姨這攤營業才第二天,若好吃,明年再來交關。」看向廟埕正有人請金雞回來過爐,供桌上也有多隻金雞蹲窩,金雞母下金蛋,錢財是代代延續,阿姨所說的「明年」,預約好的來年再見,人與神的時間性互動,鄭接黃覺得,這是〈動物好神〉報導的弦外之音。


(攝影/安培淂)

《經典》264期【出神入話】動物好神 敬畏有情的動物神信仰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首頁最新訊息關於經典雜誌內容經典專書訂購方案聯絡我們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服務專線: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Copyright©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經典影像館 ::: Rhythms Gallery ::: .
建議以 1024x768螢幕解析度, IE7.0 以上版本瀏覽器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