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03
2009

溼的土壤,生命萬相

在四草高蹺鴴繁殖區,翁義聰理事長(圖右)詼諧地對《經典》撰述居芮筠說:「賞鳥塔滿足了大家偷窺的欲望!」在訪查溼地期間,的確得藏身隱密處,不動聲色再若無其事地撥開草叢、按下快門,窺伺各類水鳥。玩笑之餘,當上一代陳述溼地發展時,仍面露愁容;不知蹲在水邊,觀察青蛙、飛羽的下一代,內心懷的又是何種情感?

相較台灣的豔陽,愛爾蘭溼冷多了。「來,把手給我!」從事多年泥炭地生態研究的布雷納,在水流的對岸,向芮筠伸出手,她心懷忐忑,不知跨過去後踩到的是水還是土,奮力一躍,手是拉住了,但仍踏了個空,瞬間,下半身已浸在冰冷湖水中。加上採訪期間,幾乎整天淋著雨,緩行於軟爛的廣袤大地上,泥炭沼澤的形態在心中慢慢沉積。

同為島嶼的台灣和愛爾蘭,同樣在大植經濟苗時,流失了一些土壤。在以溼地相連、以水作語言時,我們穿越歷史隧道、地質變化,看到了一種,生命的脈動。

 


(攝影/陳弘岱)

《經典》131期 【自然寫真】溼地生機 台灣水土二重唱
《經典》131期 【自然寫真】愛爾蘭泥炭地 萬年封存的文化記憶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 採訪線上│標籤:

沒有留言 »

引用網址:


編輯留言




※提醒您,基於個人資料保護原則,請勿在留言內容中提及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及其他個人資料。

首頁最新訊息關於經典雜誌內容經典專書訂購方案聯絡我們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服務專線: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Copyright©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經典影像館 ::: Rhythms Gallery ::: .
建議以 1024x768螢幕解析度, IE7.0 以上版本瀏覽器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