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03
2022

原生花與藝的在地實踐

為了〈原生植物花與藝〉的專題,《經典》特約撰述鄒欣寧(圖左)來到坪林拜訪「採集人共作室」的青年藝術家陳科廷,那日仍是冬末,坪林雖未下雨,也頗有寒涼之意。陳科廷先帶我們參觀「坪林農創聚落P+」大樓裡頭種滿不同品種的茶樹——坪林最重要的經濟植物,以及石薺寧、台灣刺蕊草、紅梅消、台灣天胡荽等坪林野外常見植物。

近中午時,我們慢慢走回工作室,沿途隨陳科廷摘採不少可食的野菜煮泡麵共食。在一處特別溼滑的柏油上坡,他特別交代我們:「這裡很溼,很容易滑倒,千萬小心」,沒想到話音未消,我就和攝影師黃世澤跌成一團,獻出一次寶貴的輕微職災經驗……雖然如此,卻扎扎實實見識了陳科廷把自己種回家鄉成為一名「採集者」的真實現場,而這種熟稔環境、信手拈來即可就地取材,不論是以植物入食或創作花圈等作品的「在地感」,讓我至今仍(比摔跤的傷)印象鮮明。

(攝影/黃世澤)

《經典》286期【台灣花樣】花非花.意非意 原生植物花與藝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5 月
03
2022

物種無罪,人為致災

《經典》文稿召集人潘美玲(圖左)在採訪〈植物別見外〉這一個探討外來種的自然書寫報導時,腦海中卻不時閃過曾經做過的各種新住民社會議題,也想起大愛台的一齣好劇《飄洋過海來愛你》,只不過她還另外理解到,因為外來入侵種的罵名,「愛」字也有可能變成「礙」字。

植物沒有腳,但是跑得卻比動物快,除了防不勝防的意外夾帶,外來種其實大多是人類刻意引進(為了經濟與民生需求),而也正是人類的關鍵作為,決定了物種成為好物,或者敗類。

看到奇花異草,就拚命地想引進,沒有顧及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引進之後發現不好用、效果不如預期,就隨意棄置;知道它對原生植物有侵略性,卻不能好好規範……

植物一直是人類的好幫手,如果不是因為始亂終棄,外來入侵種的致害,不會那麼嚴重,所以應該規範的是人的行為,而不是給植物安上罵名。

(攝影/劉子正)

《經典》286期【草葉集】植物別見外 外來種的愛與礙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5 月
02
2022

經典桌布─海線單軌鐵道

.請選擇解析度下載:  1920×1080 . 1680×1050 . 1600×900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4月5月6月,經典桌布│標籤:

首頁最新訊息關於經典雜誌內容經典專書訂購方案聯絡我們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服務專線: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Copyright©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經典影像館 ::: Rhythms Gallery ::: .
建議以 1024x768螢幕解析度, IE7.0 以上版本瀏覽器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