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01
2012

餿水到能源的距離

在擺滿設備儀器的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裡,研究生正為《經典》撰述張子午(右)解說在「厭氧發酵」過程中,加了菌種的廚餘如何在反應槽產生氫氣──一種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潔淨能源。

在此次採訪行程中,一路拜訪了利用廚餘餵豬的養豬戶、以廚餘堆肥來綠化社區的家庭主婦、收集廚餘種植有機蔬菜的老外、政府設立的示範堆肥場等,除了發掘廚餘利用的多元可能,更看到長期以來台灣廚餘量過多,政府與民間人士皆積極尋求有效處理管道的現實。

在各種利用方式中,雖然生質能源這部分還未能化為實際應用,但卻是一條最有意義的未來趨勢。當發酸的餿水透過管線變成冒泡的氫氣氣體時,子午真實看見萬物循環不息的奇妙,餿水到能源之間的距離,僅在一線之間。

凡事都有一體兩面,下次面對滿桌美味時,更當思索當它們化作廚餘之後的問題,及其可能。


(攝影/陳弘岱)

《經典》164期 【文明密碼】食物盡頭的反思 廚餘再發現程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 採訪線上│標籤:

沒有留言 »

引用網址:


編輯留言




※提醒您,基於個人資料保護原則,請勿在留言內容中提及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及其他個人資料。

首頁最新訊息關於經典雜誌內容經典專書訂購方案聯絡我們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服務專線: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Copyright©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經典影像館 ::: Rhythms Gallery ::: .
建議以 1024x768螢幕解析度, IE7.0 以上版本瀏覽器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