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01
2011

等待善循環

在雲林虎尾鎮光復國小的地層下陷分層監測井旁,《經典》撰述居芮筠(右)操作特製儀器,測量地層上下位移的變化。芮筠在走訪世界各地時都急於探知,為何許多缺水或易淹水國家,可以化危機為轉機,研發出創新措施來因應水危機?舉以色列滴灌技術為例詢問台灣人民,不是嫌太貴,就是覺得「台灣常下雨」,至於缺水、搶水、淹水等災難,捱一下就過了。荷蘭人就不是得過且過的性格,他們還地於水的計畫,透過多年的溝通與協調,得出政府和民眾之間的共識,將部分現居地退讓予水。台灣的莫拉克颱風過後,不肯退讓堤防後方土地的居民大有人在,不禁令人感嘆:水的災害,人民是善忘的。

採訪過程中芮筠深刻感受到,台灣各界之間仍互不信任、倦於溝通,對立的狀態下,任何勝利都只是殘缺的。環境與人,民眾與政府,過去、現在與未來,其實都是一體的,究竟何時才能創造整體的善循環,而非讓錯誤反覆扎上心頭?


(攝影/黃世澤)

《經典》161期 【環境新五行】水土失調 地層下陷的長期抗戰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 採訪線上│標籤:

沒有留言 »

引用網址:


編輯留言




※提醒您,基於個人資料保護原則,請勿在留言內容中提及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及其他個人資料。

首頁最新訊息關於經典雜誌內容經典專書訂購方案聯絡我們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服務專線: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Copyright©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經典影像館 ::: Rhythms Gallery ::: .
建議以 1024x768螢幕解析度, IE7.0 以上版本瀏覽器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