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02
2014

小小耆老的文化傳承

對於《經典》資深撰述陳世慧(右一)來說,在彰化市南瑤宮裡巧遇陳弘(左一)和郭茗富兩個小朋友的過程,猶如是一場驚喜。

最初為了寫作信仰社區,她必須在短時間內消化不少的文獻;然而為求速成,它們也因此變為純然的填鴨式知識,觸動不了自己。

直到當她遇到這兩個分別是國一和小六的孩子,因為地緣、從小跟隨父母在廟裡走動的關係,不只對廟宇內的一梁一柱如數家珍,連媽祖進香的儀軌——黑令旗代表壓煞,金水將軍是媽祖的兩位護法千里眼與順風耳;頭旗昭示媽祖即將出巡;燈
籠為其照亮前路等等……都瞭若指掌時,世慧不禁莞爾的同時,也發自內心感動莫名。

當知識是從生活的薰染中而來時,就變得充滿感情,一點也不枯燥。

在他們天真無邪的臉上,世慧彷彿看到了若干年後,另一批廟會小子、乃至是地方耆老的誕生;也因此深感安心,台灣的民俗文化,將在無數大大小小的社區裡,世世代代,一直地傳承下去。


(攝影/陳弘岱)

《經典》189期【咱ㄟ社區】以神之名 信仰在社區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4 月
02
2014

傾聽每一個聲音

有人說,《經典》撰述居芮筠(右後方)過去至今在做教育專題時,有報導體制外團體的傾向。芮筠心想,其實她從頭到尾想寫的,都是事關大多數人的體制內教育。只不過,有一些失去的美好,在體制外被撿了回來;不知能否再拾起,將僵化的體制敲開一道裂縫?

連體制內的開平餐飲學校都顯得如此「另類」。創辦人夏惠汶(左後方)侃侃而談的並非學生的烹飪技術,而是學校解構了台灣傳統文化中的威權思想,學生靈活、有主見,甚至一言九「頂」,因為愛問「為什麼」。開平的教育強調對話與合作,校務發展委員會副主委羅俊彥(左一背對者)說,若覺得政黨特別不合作,我們現在就要學習合作,才能往前走。

其實,芮筠想講的不只體制內或外,而是整個社會教育。學校固然是主要的教育場所,但家庭也是、公司亦然。若能傾聽不同聲音,共構一個更開放和接納差異性的環境,才能真正長出平等、長出創意、長出自信。
這樣的美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攝影/黃世澤)

《經典》189期【我們是台灣】教育不從速 從威權到對話的價值辯證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首頁最新訊息關於經典雜誌內容經典專書訂購方案聯絡我們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服務專線: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Copyright©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經典影像館 ::: Rhythms Gallery ::: .
建議以 1024x768螢幕解析度, IE7.0 以上版本瀏覽器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