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31
2007

編輯台遺珠(經典雜誌106期)-2

↑ 這次拍「生命達人」專題時,運氣實在是太好了。這張在王老師的工作室裡所拍攝的茶壺,僅只利用了自然光,就能達成兼具美感與藝術的氣質。

↑ 這是王老師最得意的作品,世紀之星。雖然有打閃光燈,但太陽將下山,很可惜沒辦法同時把山、湖、水、及天空平均曝光。

↑ 本來考慮用這張照片來當破題頁,也順便帶到魚的大小,但是明暗對比太大,右邊也曝光不足,最後因背景太亂決定無法當破題頁。

↑ 要把煙拍好並不簡單,不只技術要好,完備的環境條件也很重要。這張照片雖然構圖細緻,攝影師仍覺得煙不夠濃,光源點也太小,最後還是捨去刊登在雜誌上的機會。

………………………………………………………………………
攝影/劉衍逸《經典》106期 
【生命達人】陶然自樂  陶藝家王泰銘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編輯台遺珠│標籤:
5 月
31
2007

編輯台遺珠(經典雜誌106期)-1

↑ 這所華文小學位於泰國與馬來西亞的邊界,而其中馬來學生就占了八成。攝影師企圖把一位華文學生突顯出來,他使用了最大的光圈來限制景深。

↑ 這是在一所位於泰國與馬來西亞邊界的華文小學裡所拍攝的,光線來自於左邊的門,小女孩剛好開心地去拿鞋子,準備出去玩。

↑ 在海邊拍攝吉蘭丹伊斯蘭教徒的休閒活動時,竟然有個小女生大方地擺出有趣的姿勢讓我拍。

↑ 在長老聶阿茲說教時,一位婦女剛好坐在最明亮的光線下,使得臉部的神情非常顯著。為了能完成這張特殊構圖的照片,攝影師等了整整二十分鐘。

↑ 長老聶阿茲在家裡讀可蘭經。雖然書櫃的玻璃破了,他覺得沒有必要多花錢換新的。

………………………………………………………………………
攝影/劉衍逸《經典》106期 
【比鄰亞洲】我們吉蘭丹人  馬來西亞最伊斯蘭的城市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編輯台遺珠│標籤:
5 月
04
2007

經典雜誌106期精選影像(2007年5月)-5

位在三合院後的工作室,被王泰銘布置得深具巴布亞紐幾內亞風味。創作中的陶藝家,聚精會神地雕刻著作品。
………………………………………………………………………
攝影/劉衍逸《經典》106期
【生命達人】陶然自得  陶藝家王泰銘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每期精選影像│標籤:
5 月
04
2007

經典雜誌106期精選影像(2007年5月)-4

一九七○年代約有十萬四千隻象遭盜獵,直到一九九○年國際間禁止象牙買賣後,盜獵活動才稍微收斂。
………………………………………………………………………
攝影/蕭耀華《經典》106期
【NGO系列】為生靈覓出路  世界自然基金會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每期精選影像│標籤:
5 月
04
2007

經典雜誌106期精選影像(2007年5月)-3

隧道工程貫穿海岸山脈,將原本的二線道截彎取直,主體已施工完成,工人正在鋪設壁磚,預計趕在今年暑假旅遊旺季前竣工。
………………………………………………………………………
攝影/蕭耀華《經典》106期
【台灣之路】後山後的慢板快奏  東海岸公路台十一線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每期精選影像│標籤:
5 月
04
2007

經典雜誌106期精選影像(2007年5月)-2

全州最大菜市場「卡娣雅巴剎」內,穆斯林「頭家娘」獨撐場面。然而不管如何伊斯蘭化,仍不敵麥當勞叔叔美式飲食的魅力。
………………………………………………………………………
攝影/劉衍逸《經典》106期
【比鄰亞洲】我們吉蘭丹人  馬來西亞最伊斯蘭的城市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每期精選影像│標籤:
5 月
04
2007

經典雜誌106期精選影像(2007年5月)-1

澎湖鳥嶼,傍晚時的資源回收景象;證嚴法師從一九九○年起,呼籲「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扭轉眾生惡業。
………………………………………………………………………
攝影/顏霖沼《經典》106期
【NGO系列】台灣的NGO經驗  慈濟基金會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每期精選影像│標籤:
5 月
03
2007

經典桌布─東海岸公路台十一線

東海岸的台十一線依山傍海,公路串起沿途村落。步調緩慢的生活卻混搭著高速過往的車輛,公路送走尋求都市夢的部落青年,也帶進懷抱海洋夢的新移民。驀然回首,興盛的不是故鄉,而是「他鄉」。

.請選擇解析度下載:800×600 . 1024×768 . 1280×1024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4月5月6月,經典桌布│標籤:
5 月
02
2007

美麗失落者

在花蓮生活數年的《經典》編輯鄭鼎民(圖左),採訪台十一線時,稍不注意車速常不自覺地加快,錯過沿線規模甚小的原住民部落。一方面車輛不多,視線常只有一望無際的海洋相伴,另一方面道路變得又寬又直,不再是以前印象所及的蜿蜒。

曾經走過的觀光景點依樣熟悉,拐個彎走進部落,彷彿走向另一個世界。停下車,鼎民走進花蓮中部豐濱鄉的東興部落,觸目所及,只剩下院子前三兩成群納涼的老阿嬤。用簡單的國語,試著找尋共同話題;聊完天後,才發現年輕人的流失,是她們不願意但不得不面對的無奈。

「這裡哪有機會?年輕人當然往外跑!」阿嬤的話言猶在耳,離東興不遠的新社村,噶瑪蘭族正努力向上,將特有的香蕉絲編織文化傳承給年輕人。稍具自主意識的年輕人,不甘於部落沉淪,但大多數的部落,只能默默地接受安排,用「大環境」一句話匆匆帶過。

鼎民相信,公路也許只有運輸功能,但文化的輸出,比交通的輸出,更能凸顯部落文化,交相揉合後,與東海岸風景彼此「相得益彰」。


(攝影/杜志剛)
《經典》106期【台灣之路】後山後的慢板快奏  東海岸公路台十一線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5 月
02
2007

「意外」之旅

身為馬來西亞華人,《經典》撰述童貴珊早已風聞吉蘭丹的種種「傳說」,多疑的繪聲繪影下,對此熱烈擁抱伊斯蘭的城市,多了幾分戒心。出差前,特別把一塊素色圍巾塞入背包,心想或許「緊急需要」時可充當頭巾,以免冒犯情緒化而極端的穆斯林大爺。

除卻攝影同仁劉衍逸手機被劫、爭奪中左眼受傷的憾事以外,吉蘭丹其實是個溫情處處的好所在,其中尤以當地穆斯林女性與華族男女令人印象深刻。這兩組人都不是主要的政治決策者,但其實他們十面埋伏,成就斐然——勤奮積極卻不強出頭,努力爭取生存空間卻不盛氣凌人……。若把他們合攏一塊兒,或許就能約略拼湊出吉蘭丹的尋常生活中,極其不尋常的一面。在這個由穆斯林男人主導下的城市,這群人的存在顯得異常珍貴與可敬可愛。

返家收拾行李時,拿起那條始終派不上用場的「頭巾」,不禁付之一笑。


(攝影/劉衍逸)
《經典》106期【比鄰亞洲】我們吉蘭丹人  馬來西亞最伊斯蘭的城市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首頁最新訊息關於經典雜誌內容經典專書訂購方案聯絡我們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服務專線: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Copyright©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經典影像館 ::: Rhythms Gallery ::: .
建議以 1024x768螢幕解析度, IE7.0 以上版本瀏覽器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