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02
2021

花開在疫情蔓延時

從某個角度來說,〈花開在疫情蔓延時〉像是老天特別安排的一次採寫經驗。五月中疫情轉趨嚴峻,《經典》特約撰述鄒欣寧(圖右)只能轉以線上視訊訪問的方式進行。卻也不由得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黛安.艾克曼在《人類時代》中提到,她和一百五十萬名鳥友觀看鳥巢直播的經驗:「我們是在虛擬世界的塘邊,沒有爛泥、不會出汗,也沒有蚊子侵擾……如今以這樣的方式打發時間並不稀奇,而且很快地成為人們偏愛觀賞大自然的方式」,然艾克曼也忍不住懷疑,「如果這種和世界互動的方式成了習慣,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不是我們去看大自然,而是大自然來到我們眼前?」

疫情緩和後,鄒欣寧和攝影黃世澤來到萬里園區,因置身水域而浮現的某種溫柔靜謐之感……似乎理解了陳德鴻為什麼會說,有水的地方總為他帶來平靜。

(攝影/黃世澤)

《經典》278期【台灣花樣】花開在疫情蔓延時 那些無法眼見的水生花們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8 月
30
2021

從「新」看見「舊」

《經典》撰述林靖豪(圖右)曾經在桃園服替代役,每日在桃園市區和大園間往返,短短的一年時間裡,卻能感覺到桃園不斷在改變更新,從公園、影城、商場到展演中心,很多設施都給人新穎的感覺,大大小小的工程更是遍布在城市的各個區域,可以感到這個城市正積極向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新的航空城捷運線,每天看著工程的變化也是日常的小樂趣。

對桃園未來的好奇,反而卻帶著林靖豪發現這座城市舊的、但更充滿故事的一面。提到桃園,總讓人聯想到工業,整座都市彷彿是為了支持產業發展而存在,但當捷運與都市開發衝擊到在地的文化和生活紋理時,不同世代的桃園住民都走出來說自己與這個城市間的故事,林靖豪才發現許多過去只是路過風景的舊樓、農地、小店,都是人們如何在城市生活的見證,也讓自己看待這座城市時,多了一份認同和歸屬感。

(攝影/安培淂)

《經典》278期【通往何方】當捷運穿城過 新桃園能否留住故人故事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8 月
02
2021

體驗野菜的美好

原住民的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台灣的驕傲。久居花東地區的阿美族,順著他們生活的環境,發展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飲食文化,其中最特別的則是野菜的採集文化。

《經典》特約撰述陳應欽跟著原住民踏查野菜採集,一點都不輕鬆,印象最深刻的事,是跟著部落耆老田誠信拜訪他的黃藤園地,雖然已做好了全身的防護準備,還是一個不小心,被黃藤的利刺刺傷。

田誠信說,這根黃藤給你砍下,當你的晚餐。藤心不僅是食材,更是藥材,「藤心烤熟烤軟後,敷在牙痛處的臉頰上,也可以治牙痛」。

的確許多野草、小樹,都是阿美族的野菜美味。採訪行程中,看到一片農地草地枯黃,那是使用除草劑的悲慘下場,「這正是許多野菜植物消失的主要原因。」吳雪月憂心地說。也因此吳雪月努力保留阿美族的野菜品種,讓年輕一代可以體驗野菜的美好。

(圖片提供/陳應欽)

《經典》277期【自然人】’aledet 打到心裡的味道 阿美族的野菜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8 月
02
2021

戴著口罩,寫香氣的故事

《經典》文稿召集人潘美玲與資深攝影劉子正採訪〈香氣台灣〉報導期間,適逢風聲鶴唳的新冠疫情三級警戒,最擔心的一件事就是,南部受訪者因為害怕北部確診案例日日攀高,不願冒險而斷然拒訪。

所幸,兩人嚴守防疫規定,保持安全距離,一一順利地完成了採訪。 訪的是香氣,實際上卻與植物的神奇力量有關,植物中萃出的天然化合物,為現代人類提供了諸多解方。報導中專訪到發現檸檬、天竺葵精油能夠抑制新冠病毒的學者,也知道疫情期間,特別是具有安定心神成分,及除菌等防疫效用精油的逆勢成長。

談香氣,自然也會談到嗅覺,潘美玲在飄散著香氣的幾個採訪現場,享受不同的香味薰蒸,卻驀然聯想到,新冠病毒確診者的病徵:失去嗅味覺。嗅覺,這個我們平時最易忽略的感官,往往在即將失去之際,才格外令人驚痛扼腕。

戴著口罩,寫香氣的故事,讓潘美玲更深刻地理解到,珍惜當下,我們所擁有的平凡幸福。

(攝影/劉子正)

《經典》277期【草葉集】 香氣台灣 大自然的煉金師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7 月
02
2021

吃甜點的兩難

採訪「食療」題目之前,《經典》撰述吳佳珍對於這方面算是有一點點了解,所以皮膚常出狀況的她很少吃油炸物,就連飲料也相當節制,一方面是知道對身體不好,另一方面則是久了也習慣了。但唯有一類東西她很難戒掉:甜點,常常陷入「明知不該吃、卻又很愛吃」的兩難之中。因為以中醫的角度來說,像是蛋糕、麵包、餅乾這類精緻食物,會讓體內的痰溼過重,容易造成皮膚等各方面問題,「但有時候就會突然很想吃甜的,吃了覺 得很幸福啊!」她苦惱地說。

不過,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沈立言的建議,讓她感到比較釋懷。沈立言說:「也不用整天緊張兮兮,不是說什麼都不能吃,重點是『吃多少』。」也就是說,飲料、甜食有害健康,可以的話能不吃最好,偶爾嘴饞吃一點其實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如果你每天吃、大量吃,身體當然就會出問題!」適可而止,凡事過猶不及都不好啊!

(攝影/安培淂)

《經典》276期【保健進行式】食療 用飲食與身體對話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6 月
30
2021

站在疫情的風頭浪上

站在西寧市場,看著眼前在烈日下全副武裝,揮汗如雨的化學兵奮力消毒時,《經典》資深攝影劉子正心裡突然明白,媒體從業人員就如同這些人一樣,是另一種形態的「前線人員」。曾經拍攝過二○○三年SARS危機,他沒有想到居然還能再有機會拍攝類似的題材。只是,十八年後的這波疫情,對於媒體從業人員來說,影響範圍更大,傳染力更強。

在過去這三週來,他曾經前往萬華西園路、板橋華江市場、江子翠快篩站等地。對於劉子正來說,其實最難克服的是因為可能染疫而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在嚴峻疫情下,「移動」和「與人接觸」是兩個大禁忌,偏偏影像工作者就是必須不斷地移動到事件的發生地點以及接觸受訪者,才能帶回來重要的影像。

身為攝影記者,劉子正在期待疫情漸漸舒緩的同時,也期待社會大眾能夠認知新聞工作者在這段時間,克服高度的情緒壓力,忍耐著長時間與家人隔離,記錄疫情下的台灣。

(攝影/粘耿豪)

《經典》276期【特別報導】與病毒共存的日子 生命、生計、生活的劇變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6 月
01
2021

一個很小的「大」問題

生活中有一些小事,我們常常不以為意。

例如糧食、木材、能源的自給與進口問題,例如田間裡與豐收一併產出的農林剩餘廢料。《經典》文稿召集人潘美玲在【減法時代】專題裡,從對台灣竹林資源的充分利用,到關心尾端的竹廢問題,轉而進入了這一期〈無用大用〉的農林剩廢報導。

走訪南北各地,她慢慢了解到充分利用農廢,竟然也能減少農藥、肥料的使用,達成有機耕作的目的,甚至也可利用農林剩廢資材發電。
但訪著訪著,她也發現農林剩廢竟然是個「無主孤兒」,連數量與種類都無法有明確的統計數據,顯然剩廢的利用缺乏一個整合平台,各主管機關橫向聯繫不佳,有極大的改進空間。

認真說起來,《經典》的報導一直都不是最搶眼的即時新聞,我們默默觀察、深入探討,希望以筆尖關懷社會。潘美玲認為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題目,不只因為農林剩廢對環境、社會、經濟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更因為這是一個大眾極易忽略的「小」問題,然而,見微知著。

(攝影/劉子正)

《經典》275期【減法時代】無用大用 農林剩廢的翻轉經濟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5 月
31
2021

難忘印度大壺節

回想二十年前,當世界各地攝影記者不約而同為大壺節而齊聚印度安拉阿巴德時,大家關切的不外乎如何預防當時普遍發生於印度的霍亂、傷寒與其他疾病。但能親臨報導地表上最多人出席的宗教活動,簡直驚喜欲狂,那些超大型群聚背後潛藏的危機與警訊,其實沒有人在意。《經典》攝影召集人安培淂數次採訪印度,這場大壺節無疑是他最難以忘懷的一趟旅程——這輩子從未同時見識如此多元文化、多種族群共同聚集於無邊無際的野外大營地。日日夜夜,他與形形色色的朝聖者對話談論,這群印度教徒不論階級,不分種姓,一心一意只為實踐信仰,取悅神明。

安培淂很慶幸他參加的那一場大壺節最終平安落幕;或許因為這樣而令他念念不忘吧,他一直期盼有生之年還能再參加一次;屈指一算,下一個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大壺節預計將於二一五七年(安培淂提供) 舉辦,如果上天允許的話……他會慎重考慮。

(圖片提供/安培淂)

《經典》275期【特別報導】長生甘露或致死病毒 全球最大宗教群聚 印度大壺節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5 月
03
2021

意外的「重逢」

對《經典》特約撰述鄒欣寧來說,這次油桐花採訪還帶出了一段意外的「重逢」。

為方便欣賞桐花,與受訪者黃有福約在新竹湖口老街近旁的仁和步道旁的姑娘廟。黃有福介紹姑娘廟建成於西元二○○○年左右,鄒欣寧問:通常姑娘廟都是古早留下,怎麼會有這麼近代的?原來,這位徐姓地主的女兒僅十八歲就在綠島溺水身亡,便在此闢建姑娘廟。訪問當下便覺得這故事似曾相識,回家查詢資料後竟發現:這位姑娘廟安奉的女子,是她高中時代經常一起打排球的隔壁班同學。

她也聯繫仍往來的高中同屆朋友C,確認了這個訊息。這位徐同學是C朋友的好友,剛考上大學的夏天就傳來憾事,對同屆而言都是難忘的青春遺憾。沒料到因桐花飄雪,與故人這樣重遇。為了悼念徐同學,C特別邀父母去仁和步道賞桐花,也說了姑娘廟故事,都覺得是一位情深的父親。

「那天風大,落英繽紛」,C這樣描述當天盛開的桐花。
(攝影/黃世澤)

《經典》274期【台灣花樣】油桐花 美麗帶來的生態影響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5 月
02
2021

瑜伽精神:練習但不執著

無論是倒掛吊於空中瑜伽用的掛布上,或是像毛毛蟲裹在掛布中,《經典》撰述陳芛薇都一直哎哎叫,總覺得自己會從掛布上摔下來。一旁的有道工作室創辦人王千惠安撫倒掛著的她,「你身體要放鬆。」陳芛薇口中說著好,但身體還是沒實際放鬆,因為她連自己放不放鬆都不知道。想起王千惠分享的:「過去數十年我都在訓練腦袋,而不是身體。」其實好好訓練後,身體可以給的回饋太多了,但是我們許多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與掌握都太少。

陳芛薇從掛布上下來,腳踏實地踩在地上時,充滿感謝。儘管空中瑜伽其實並非瑜伽,但兩者都是更掌握自己的身體,讓身體變得更加協調,也讓心思專注於當下的動作上。

「活在當下」、「一次次的全力衝刺練習,但無須執著結果。」陳芛薇想著瑜伽精神,難怪瑜伽人給人的氣質都是從容自信,但同時又給人好相處感,也難怪瑜伽練身更練心。


(攝影/周書羽)

《經典》274期【保健進行式】瑜伽 練身更練心

 

此篇文章由RhythmsMonthly發表│分類:採訪線上│標籤:

首頁最新訊息關於經典雜誌內容經典專書訂購方案聯絡我們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服務專線: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Copyright©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經典影像館 ::: Rhythms Gallery ::: .
建議以 1024x768螢幕解析度, IE7.0 以上版本瀏覽器觀看